因 中国古代科学与哲学用语多用于人与自然之关系,有依据、顺应之意,并引申为顺应规律如孟子:“为高必因丘陵,为下必因川泽”(《孟子·离娄上》)法家由于注重耕战,因此特别强调这一思想,如“因天材,就地利”(《管子·乘马》);“守成理,因自然”(《韩非子·大体》);杂家《吕氏春秋》进一步继承和发挥了法家的思想,以为“三代所宝莫如因,”如“禹通三江五湖,决伊阙,沟回陆,注之东海,因水之力也。
舜一徙成邑,再徙成都,三徙成国,而尧授之禅位,因人之心也”(《吕氏春秋·贵因》),并强调“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”(《吕氏春秋·执一》),由此赋予“因”更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孙子则将“因”用于战争理论中,如“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”(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)。
“因”具体地有因地、因时、因人、因物等思想因则功 《吕氏春秋》用语因,有依据、顺应之意《吕氏春秋·贵因》:“因则功,专则拙,因则无敌”,如“汤、武遭乱世,临苦民,扬其义,成其功,因也”意为凡依据和顺应规律者便可获得成功。
水主性情 《管子》用语管子以水为本原,并以为会对人之性情产生深刻影响《管子·水地》:“水者,何也?万物之本原也,诸生之宗室也,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”如“燕之水,萃下而弱,沉滞而杂,故其民愚戆而好贞,轻疾而易死;宋之水,轻劲而清,故其民闲易而好正。
”所以“圣人之化世也,其解在水”君子不器 孔子用语《论语·为政》:“子曰:君子不器”器,器皿孔子此语当有两义:首先,各种器皿都有相应的用途,但君子的知识不应当偏滞于一隅,而要无所不通;其次,学问不应像器皿那样仅仅满足或拘泥于小术,而应当追求大道。
孔子弟子子夏发挥了后者,说“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;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”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学以致其道”(《论语·子张》)以为学习匠作技艺会妨碍追求大道荀子进一步说:“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,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市师,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。
有人也,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,曰:精于道者也,非精于物者也精于物者以物物,精于道者兼物物”(《荀子·解蔽》)亦将治国之道视作君子努力的唯一目标小道 子夏用语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子夏曰:虽小道,必有可观者焉;致远恐泥,是以君子不为也。
”又说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学以致其道”认为各种技艺都有其可取之处,但因担心其会妨碍追求远大目标或即大道,故君子不从事于它
扫一扫关注我们